益优网
首页 百科 健康 男性 女性 育儿 饮食
当前位置: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引导宝宝摆脱“自我中心”

导读:原来上课时,菁菁突然站起来,老师问她怎么了,菁菁一边走一边指着另一个小朋友说:“她的衣服上面有只小兔子,我想去摸一摸。

引导宝宝摆脱“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的概念是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是指儿童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把一切都看作与自己有关,只能以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但是,儿童的“自我中心”绝没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孩子从“自我中心”向“脱自我中心”的发展是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能够顺利地摆脱“自我中心”的孩子可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点,如独立、热情、勤奋、勇敢等。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就是:引导宝宝摆脱“自我中心”。

菁菁的妈妈:孩子5岁才正式上幼儿园。第一天去幼儿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小伙伴,菁菁显得非常兴奋。当我下班去接她时,老师却向我“告状”。原来上课时,菁菁突然站起来,老师问她怎么了,菁菁一边走一边指着另一个小朋友说:“她的衣服上面有只小兔子,我想去摸一摸。”老师满足了她的要求后,她又一次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讲台前,拿起老师的大三角尺……听了老师的话,我很尴尬,菁菁在家是很听话的,怎么到了幼儿园却变得不懂事了呢?

问题分析:其实不是菁菁不懂事,而是她的心理发展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菁菁只能以“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来观察新的环境和新的事物,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她还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如何在集体中生活并遵守有关的纪律,只要你对她进行积极的引导,菁菁很快就会适应集体生活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孩子到了六七岁时还没有摆脱“自我中心”,他就会过分看中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绝不采纳不同的意见,不接受和他认识不一致的人。如果孩子成年后,仍然不能彻底摆脱“自我中心”,遇事或与人相处时习惯以自己的观点、情绪为主,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社交障碍,影响其谋生和发展。

爱心提示: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首先,要注意培养其与人合作的意识,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玩一些小游戏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扶盲人过马路”的游戏,可先让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着他过“马路”;再由父母扮成“盲人”,让孩子扶着过“马路”,从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其次,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能力,使其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这样才能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如,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常与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玩儿,让他从中学会谦让,学会合作,学会自己解决和小朋友之间发生的纠纷,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最后,你要告诉孩子,要尊重老师,亲近老师,要学会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各项纪律,不要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情。

芸芸的妈妈:女儿芸芸今年5岁多了,她和邻居家7岁的男孩儿冬冬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玩儿。这天,冬冬又来找芸芸玩儿,芸芸拿着我给她买的塑料小鸭子,自言自语地说:“小鸭子,小狗给你看家,你快睡觉吧!”一旁的冬冬说:“我们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吧,我当小狗,你当小鸭子,你去睡觉吧!”芸芸没有理睬冬冬的提议,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玩儿。她说:“小鸭子是我的,等它睡醒了,它要去游泳,抓小鱼……”冬冬一把抢过芸芸手中的小鸭子说:“你当小鸭子,我当小狗!”芸芸大哭起来:“快把小鸭子还给我!”最后,我制止了他们的争吵。芸芸的这种表现是否就是“自我中心”,如何帮助她克服“自我中心”呢?

问题分析:孩子的“自我中心”常常会表现在游戏中,特别是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孩子都愿意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才会逐渐懂得要彼此合作。芸芸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一直在“自言自语”,她的思维方式是“自我中心”的;而7岁的冬冬和她不一样,他希望玩有合作方式的“过家家”的游戏,即和芸芸一起扮演小狗和小鸭子。由此看来,冬冬已经有了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了。这是因为冬冬比芸芸有更多的社会交往经验。他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学会考虑别人的意见,学会协调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他不再以“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从而,他开始学会合作和协调。

爱心提示:“过家家”是学龄前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会扮演各种角色,并以此身份去做各种他们所熟知的事情,这种游戏可以很好地发展其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建议你,要多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因为:

首先,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很容易走进孩子的“自我世界”。你的参与可以让孩子一个人的游戏世界变成两个人的游戏世界,为引导孩子转向和小伙伴合作游戏奠定基础。

其次,你和宝宝一起玩游戏时,可以从他的角度进行提问,如“小鸭子一个人玩儿,它会不会很孤单呢?”“如果再有一只小鸭子和它一起玩儿,它们会在一起说些什么呢?”这样做可以引导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最后,你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和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在自然、平等的交往中促进他健康成长。在孩子们的玩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激烈的矛盾冲突,如,大家都想玩同一个玩具或都抢着看同一本书时,你要引导孩子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学会自己处理问题,从而可以逐渐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倾向。

丁丁的妈妈:丁丁今年4岁了。有一天,我带着他去商店里给奶奶买生日礼物。丁丁一定要自己给奶奶挑选礼物。他挑来挑去,最后给奶奶挑了一辆玩具小汽车。我怎么反对他都不听,他还请售货员把礼物包装好。看着他满心期待着奶奶能够喜欢这件礼物的神情,我感到很好笑。虽然我知道这是学龄前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那么,通过怎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呢?

问题分析:“自我中心”是每个孩子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正常和必然的心理特征。丁丁的行为并不含有“自私”的成分,他是真心地给奶奶挑选礼物,他以为“我喜欢的,奶奶就会喜欢”,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到奶奶的兴趣和自己的兴趣是不同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导致他给奶奶挑选了这样一份生日礼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否顺利地摆脱“自我中心”以及摆脱的程度是他的社交能力和人格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表现。孩子摆脱“自我中心”越顺利,他与人的交往、合作就越顺利,他在生活和学习中也会表现得更出色。

爱心提示:一些小游戏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家长不妨试一试。

捉迷藏:家长可先藏起来,让孩子找,游戏结束后告诉孩子自己曾经藏在了哪些地方,然后再让孩子来藏,家长找。这个游戏可以教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促进其思维可逆性的发展。

看卡片:准备一些两面都有图案的卡片,家长先和孩子一起看卡片的两面都有些什么图案,然后把卡片的一面对着自己,另一面对着孩子,让他猜猜你看到的是什么图案。

重编故事:你可以让孩子假扮成动画片或故事书中的角色,重编其中的情节,不管孩子设计成什么样,你都不要去批评。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角色的“移植”,想象如何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解决问题。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