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优网
首页 百科 健康 男性 女性 育儿 饮食
当前位置:首页 > 育儿 > 育儿知识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从家长做起

导读:恰恰更应该抽出尽可能多的精力极留心地关注孩子的教育,尽可能多的与孩子在一起游戏、活动、劳动、锻炼和交流。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从家长做起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其关键在于“从父母做起”,而我们许多父母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良好、有教育性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就是一种幸福。所谓有教育性,就是有目的的一种引导或设计。这里我讲4点:

1、极留心关注孩子(留心关注是最起码的,漠不关心就谈不上亲了,但绝不是“全陪”)

复杂的、重大的事业会使热爱这种事业的人花在家庭上的时间相对少一些,但是,不应由此得出结论,应该完全忘记家庭。恰恰更应该抽出尽可能多的精力极留心地关注孩子的教育,尽可能多的与孩子在一起游戏、活动、劳动、锻炼和交流。教育的本质不限于知识这个层次,还有人和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有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

孩子一生中前7年接受的教育对成年后人格和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因为现在义务教育的年限增长了,所以我认为可以延长到15年(以后不是不关注,而是再放手一些)。确实在我的一生中和父母交谈或和女儿交谈最多的都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许多有趣的生活、快乐和兴趣常常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反复讲。服从、责任感、秩序感和诚实等一些观念和品质都是在7岁以前形成的,这期间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孩子一生人格发育的基础。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在学校学会这些是错误的。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能理解家长的教导,事实并非如此。1岁以内的孩子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力,而6岁孩子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大脑重量的90%,具有了充分的理解力。两岁前的孩子应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家长应该教会18个月到两岁的孩子服从,教导7至10岁的孩子懂得责任、公正和友谊。家长应该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敏感期,这意味着孩子在某个时期会更容易掌握某种技能。

关键是父母的关注力是不是持之以恒。我们不能把所有责任全推托给时间、工作,虽然这样做很省事,又能博得同情,但对子女教育的缺憾和原罪感丝毫不可能得到良心的解脱。

2、建立诚挚的情感(真诚是爱的核心表现,要真心相待才能天长地久,这也是一种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家庭是感情的第一学校,而且只有在那些具有真诚、温暖、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情感家庭里,才会有诚挚的气氛。

如果问我:哪里最需要父母的智慧、心血和教育艺术?我的回答是:培养和维护家庭成员之间诚挚的爱。如果一有事就大喊大叫、辱骂、抽打、恶狠狠的,有时父母之间的争吵,以及日常生活的拌嘴、庸俗的口角、个人利益的你争我夺,都会影响建立深厚的感情。

但是这种爱不是表面上的,不是随便亲吻、甜言蜜语、撒娇放任、更不是强烈表现自我情感。

很多家长往往容易走极端:要么严得不能再严,希望孩子按照父母设计好的模式发展,稍有不从,就对孩子严加管教,其结果并未遂人愿(产生逆反心理);要么爱得不能再爱,对孩子百般迁就,用老百姓的话说:“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些都不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是严格中包含宽容,宽容中渗透着严格,“恩威并重”。在为孩子创造好必要物质环境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里总是有一种沉静、相互温存关心的气氛。不允许争吵、相互欺负、表现粗暴和漠不关心,而相互帮助要受到鼓励。友谊和互助体现在一切方面,即在学习、劳动、玩耍和娱乐、文艺活动及体育锻炼等方面。增强孩子对父母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孩子大一点的话,我觉得要彼此沟通,写信是一种好方法。因为文字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更能给人留有理解的空间、感情的空间和想象的空间,有一种“距离美”。

3、培养乐观的态度(不要愁,用积极的心态去战胜困难,有正确的苦乐观)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无法替代孩子。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用自己愉快的、善交际的性格,用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和永不言败的乐观态度,帮助孩子在进行各种努力之后获得欢乐、愉快,在无必要时就不限制孩子的自由的愿望,培养孩子极大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帮助他们度过“挫折”的难关,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

4、要倡导“不言而教”。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在数学考试中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添上了那个漏掉的小数点,接着去找陶先生要分。陶先生虽然从墨迹看出了问题,但没说什么,他满足了这个女孩的愿望,不过他给那个小数点重重地画了一个圈。那个女生明白老师的意思,惭愧不已。女生本来是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找老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却没有给她难堪,这使她受到强烈的震撼。陶先生用行动——暗含批评和激励——保护了学生可贵的自尊心。这位女孩长大成材后,仍对这件事难以忘怀,说:“那件事情之后,我才真正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这个故事蕴涵着一种教育的方法,即老子主张的“不言而教”。

“不言而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无痕教育”或“不教而教”,就是让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得到教益。孩子在这种教育中不觉得压抑,能充满信心地自己去体验和感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般孩子“不愿听任自己被别人教育,更确切地说,他们不喜欢别人想要教育他们的意图。”所以,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做到无痕(润物细无声),使孩子愿意接受,就要迂回,换个角度,换种说法,换种做法。试想,陶先生如果当场指出那个女孩的作弊行为,其结果必然造成女孩的难堪和怨恨,谈不上促进孩子自我反省的良好教育效果了。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我们自己就要有乐观的态度,“等一等”是很有用的。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