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优网
首页 百科 健康 男性 女性 育儿 饮食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老人保健

养生保健需知食物性味

导读:正是由于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做食用,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的效果,所以,古代医家也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甚至把一种食物当做一个药方来看待。

养生保健需知食物性味

在上古时代,食物和药物是分不开的。当时人们处于一种以觅食为生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和认识到许多食物既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药用,这类食物不但能补养身体、填腹充饥,还能医治一些简单的病症。

正是由于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做食用,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的效果,所以,古代医家也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甚至把一种食物当做一个药方来看待。例如牛肉作为食品,能补脾胃、益气血,古代医家就把牛肉的功效与中药黄芪画上等号。又如清代医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西瓜能解太阳、阳明中喝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这是将一味西瓜比做清热名方“白虎汤”。食物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中药有四气五味及归经之说,“药食同源”,故食物也有寒凉热温、辛甘酸苦咸以及食物归经的理论。

四气寒、凉、温、热

所谓四气,又称四性,即寒性、凉性、温性和热性,连同不寒不热的平性,故也有人称为五性。了解食物的四性,就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饮食宜忌。中医认为,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是温性或热性。《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同样的道理,凡热性或温性的食物,适宜寒证或阳气不足之人服食。凡属寒性或凉性食品,适宜热证或阳气旺盛者食用。或者说,寒证病人或阳气不足者,忌吃寒凉性食品热证患者或阴虚之人,忌吃温热性食物。寒与凉,温与热,是区别其程度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温热性的食物多具有温补散寒壮阳的作用,寒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功效。平性食物是指性质比较平和的食物。

不了解食物之性,就很难明白饮食宜忌的道理。食物入口,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

寒凉食品凡寒性或凉性食品,都具有清热、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对热性病证或者阳气旺盛、内火偏重者为宜。对虚寒体质,阳气不足之人则不宜。

寒性食品举例如绿豆、芹菜、菊花脑、马兰头、枸杞头、柿子、梨子、香蕉、冬瓜、丝瓜、西瓜、鸭肉、螺蛳、金银花、胖大海等。

温热食品热性或温性食物多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等功效,对阳虚怕冷,虚寒病症食之为宜。热性病及阴虚火旺者食之则无异于火上烧油。

热性食品举例羊肉、狗肉、雀肉、辣椒、生姜、茴香、砂仁、肉桂、红参、白酒等。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这就是说,寒凉季节要少吃些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些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也要随四季气候而变化。

总而言之,食性犹如药性,饮食宜忌要根据食物之性,结合身体素质、疾病性质、四时气温变化而灵活掌握,合理选择,科学搭配。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就是饮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实际上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

辛味入肺、大肠,具有发散作用。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强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有祛散风寒、疏通经络的功能。如风寒感冒者,宜吃具有辛辣味的生姜、葱白、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对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之人,宜吃辣椒、茴香、荜拨、砂仁、桂皮等辛辣食品以行气散寒止痛。风寒湿痹患者宜适量饮用辛辣的白酒或药酒.借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

甘味入脾、胃,有补益强壮作用。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者,适宜味甘之品。甘味虽能补充气血,又能消除肌肉紧张和解毒,但若过吃甜食易发胖,是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的诱因,故这类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又当控制吃甜食。

酸味入肝、胆,有收敛、固涩作用。适宜久泄、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虚汗、尿频、遗精、滑精等遗泄患者。酸味还可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吸收率。但过食酸物,又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苦味入心、小肠,能清泄、燥湿。适宜热证、湿证患者服食。例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佐餐食用,取其苦能清泄之力,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的效果,适宜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疖肿者服食。再如绿茶,苦甘而凉,也具有清泄的功效,适宜夏日饮用,有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的好处。

咸味入肾、膀胱,能软坚、散结,也能润下。凡结核、痞块、便秘者宜食之。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及某些肉类。如海蜇味咸,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作用,对痰热咳嗽、痰核、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燥结者,食之最宜。海带味咸,有软坚化痰作用,适宜瘿瘤瘰疬、痰火结核者服食。猪肉味咸,除能滋阴外,也能润燥,同样适宜热病津伤、燥咳、便秘之人食用。

由此可见,饮食物的五味,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饮食物的五味宜忌,不仅要与食物的四气、归经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季节变化、病情性质和身体素质,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五味宜忌理论。中国传统医学的食物五味理论,正是指导传统饮食宜忌的重要依据。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将导致五脏失调,形成疾病。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